微生物標本采集的基本原則
1.采集時機
臨床發(fā)現感染或疑似感染病例,應在抗菌藥物使用及時采集標本,已用抗菌藥物者蕞好在停用抗菌藥物后采樣,不能停藥者在下次給藥采樣。蕞好在發(fā)病早期、急性期或癥狀典型時采樣,應根據感染部位選送不同來源的標本,不必過分強調晨痰和晨尿,確保在抗菌藥物使用和2小時之內能夠送達實驗室更重要。
2.無菌操作
應嚴格執(zhí)行無菌操作,避免標本污染。血培養(yǎng)瓶或運送培養(yǎng)基應現用現,避免在病房內存放時間過長而被污染或失效。標本容器使用檢驗科指定的容器,須經滅菌處理,宜采用壓力蒸汽等物理滅菌方法,不得使用化學消毒劑滅菌。用外表面非無菌試管留取標本后,需將試管口置于火焰上消毒。采集無菌標本時應注意對局部及周圍皮膚的消毒,如穿刺,對于與外界相通的腔道,不應從腔道口取標本,應從底部取組織檢查。如使用消毒液消毒皮膚,需作用一定時間,待其干燥后采樣。
3.采集方法
應根據不同目的菌的特性,用不同的方法采集;煊姓>旱臉吮,不可置肉湯培養(yǎng)基內送檢,如痰液、尿液、傷口拭子等;對于陽性率檢出低的標本,床旁接種可提高病原菌陽性檢出率;對血液、腦脊液等無菌部位的標本,可以先用肉湯培養(yǎng)基增菌,陽性后再轉種平板分離培養(yǎng)。
4.標本采集量和次數
采集量不應過少,血液采集量應與培養(yǎng)基保持不少于1.5比例。病原學檢查原則上一天采樣送檢一次,血培養(yǎng)應該同時在2個部位分別穿刺采血。
5.標本種類
提倡多采集血、腦脊液、胸腹水等來自無菌部位、臨床價值高的標本,對來自痰、尿、膿等有菌部位的標本,采樣時需注意避免正常菌群的污染,必須排除污染才有臨床價值。
6.標簽和申請單
注明患者信息、臨床診斷、抗菌藥物使用情況、標本種類、采集時間、部位和檢驗目的。
7.職業(yè)安全防護
做好個人防護,必須戴手套、口罩,穿工作服,必要時戴面具和護目鏡。嚴格按操作規(guī)范操作,避免病原菌傳播。
原創(chuàng)作者:上海遠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